第626章 竞选(六)
1932年7月29日,美国民主党党内初选的最后辩论会。
富兰克林·罗斯福认真听着对面党内竞争对手的发言,当听到对方说出“我认为罗斯福先生的身体状况并不适合美国总统”的话,他严肃的脸上露出了善意的笑容。等对方说完,罗斯福拿起话筒,“我认为能够做后空翻是杂技演员的工作,美国总统要做的是为国家提供未来的方向。”
听到这话,台下的听众们一愣,随即有不少人报以掌声。
罗斯福并没有为自己得到这些民主党选民的支持而感动,他很清楚,自己能够走到最后的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共和党以及民主党内的竞争对手努力将罗斯福宣传成一个“共产主义者”。在当下的美国,美国人民需要最激烈的改革,而不是胡佛那种优柔寡断的“资产阶级代理人”。
等掌声停歇,罗斯福转向选民们,“人民们,我们面对着艰难的局面,更艰难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承认我们正在面对的局面。恐惧是人类的本能,但是恐惧本身没什么值得害怕的,值得害怕的是恐惧本身。因为恐惧,我们拒绝承认现实,因为恐惧,我们装作认为一切都会变化。但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在选民们看来,罗斯福的竞争对手们不敢面对美国当下的窘境,提出的所有解决思路全都是各种辩解。只有罗斯福才敢对选民提出,“必须关注美国劳工的生活。为了让劳工们能够体面的生活下去,要规定工作时间上限,要制定最低工资。在这样的基础上,美国才能恢复信心。”
虽然选民们并不清楚罗斯福具体要怎么做,但是与其他民主党参选人相比,选民们都认为罗斯福才是抓住了问题关键的人。
在会场边缘坐了几位中国人。他们不是美籍华人,而是中国驻美国的大使馆以及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为了掌握美国最及时的信息,中国驻美外交人员亲自到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竞选大会上亲自听参选人的辩论。
罗斯福的辩论不仅在格局上超过了其他民主党候选人,听众们的反应也远超其他候选人。等民主党党内初选的辩论会结束,几人就离开了会场。坐进汽车,几人已经聊了起来,“如果罗斯福没有当选,也许是背后有什么势力坚决不愿意看到罗斯福当选吧。”
“现在貌似看不到有这样的势力。”
这些外交人员对罗斯福的评价很高,因为罗斯福那种无所畏惧,直面困哪的坚毅给了这些中国外交官们一种类似于何锐的感觉。
还有人提出了直觉的看法,“美国不会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吧?”
中国外交官们一愣,有人问道:“社会主义国家?比法国还要社会主义?”
此言一出,大家都笑了。此时汽车已经启动,带着笑声离开了停车场。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法国的表现可谓亮眼。当其他国家拼命削减福利的时候……如果那些国家向人民提供福利的话……法国则大大增加了法国民众的福利。与法国相比,罗斯福提供的顶多叫做保障。
不过中国外交官们并不想对罗斯福进行嘲讽,与中国相比,美国普通人因为不缺乏土地,有着中国普通民众无法比拟的富裕程度。当下美国的问题源自于美国对经济对银行失去了信心,而不是美国本身无法生产出足够的财富。
此时美国大亨洛克菲勒的看法与中国外交官不同,洛克菲勒财团一直在研究罗斯福的政策,财团聘请的专家认为,如果罗斯福兑现了他的竞选纲领,对洛克菲勒财团并不有利。
现在洛克菲勒财团已经联络了一批美国大企业投资西海岸,胡佛总统签署了行政命令后,中国得到了10亿美元的信用贷款,用于购买美国商品。中国并没有购买美国的农产品,更没有购买消费品,这笔钱都用在购买工业品与专利上。洛克菲勒财团为首的美国大企业向中国出售的机械设备直接在西海岸装船运往中国。
洛克菲勒财团聘请的专家们担心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会要求中国从美国其他地区购买产品。虽然这种做法很可能违背了美国的传统,但是罗斯福本人要建立工会,让工人与资本家进行谈判,这样的做法本就违背了美国的传统。
虽然有这样极端的预测,洛克菲勒也无可奈何。他只能选择尽可能先把订单签署下来,罗斯福想来也不至于要求中国方面撤销订单。在罗斯福当政前,请中国政府先把那10亿美元的授信花光,是对洛克菲勒最有利的做法。
这个请求被中国商务部直接拒绝了。李成钢不太理解洛克菲勒为什么这么激动,也没有兴趣打听清楚,他直接让部下告诉洛克菲勒公司在华的商务代表处,“中国政府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口美国的商品,并不会突然改变计划。”
李成钢还考虑过要不要向吴有平报告此事,最后决定不去打扰吴有平总理。全面引进了合成氨与内燃机的四年后,中国经济内部爆发了巨大的变化。按照全国五年计划的预测,早期的土改,兴修水利后释放出来的生产力本该消耗殆尽,进入一个平缓期。没想到随着合成氨、良种、化肥、密植技术的推广,让农业产能再上一个台阶。
为了让自己能够理解农业的变化,最近两年里,李成钢都要到农村去视察一下,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密植技术。尤其是在北方,每一亩地里种植的粮食植株密度提升了最少50%。李成钢见过以前的农田,粮食种植得相当稀疏。现在的农田密密麻麻都是整齐的植株,收获的时候那些成熟的作物完全遮掩了地面。
农民最初不敢种植的这么密,尤其是那些庄稼把式们更是反对。他们祖祖辈辈积累的经验告诉这些老农,土地的肥力与水源都是有限的。即便没有干旱与虫害,这么种地的话,明年土地上的庄稼必然长得非常糟糕。一旦爆发旱灾与虫灾,对于粮食的打击是致命的。
然而早几年的水利建设,氮磷钾的化肥以及农药的普及,内燃机抽水泵投入农村,北方的农民虽然每年都很担心,但是每年都能两季丰收。现在每一亩土地两季下来,普遍能打600斤粮食。就在8年前的1924年,北方一年的粮食亩产也就200斤。
农民获得了几年前3倍的收益,配合了统购统销的政策,农村的购买力快速提升,以前供销社销售的最多的就是食盐、布匹。现在北方平原地区家家户户留出了购买来年化肥的钱后,都会分期购买自行车与三轮车。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企业纷纷扩产,大量新企业出现,直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外流。
从道理上讲,这是非常好的发展。不过甘蔗哪有两头甜,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也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长江以北地区的“麦客”数量暴增,劳动力的大量流动直接制造出了大量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治安问题与经济纠纷。
就在8年前,中国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优势就在于不管做什么都会有人担保,发生了什么事情后不至于完全找不到有关的人。现在的麦客团体已经开始随着粮食成熟线移动,这些人都是壮劳力,出现在陌生的地方。每一个县每年不出点命案,县长和县委书记都会在夏收夏种结束后大大表彰基层工作人员。
现阶段吴有平最大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些事情上,洛克菲勒这么一个美国财团的商业要求与整个中国的农业治安问题一比,完全算不上事儿。根本不用惊扰到吴有平。
但李成钢还是去见了吴有平。被请进办公室后,就见刚视察回来的吴有平晒得黑黑的,还瘦了不少。两人面对面坐下,李成钢的注意到吴有平的手上包了纱布,明显是受伤了。
吴有平看到李成钢这反应,笑道:“我已经不行了,办公室坐的太多,割麦子还伤了手。”
李成钢倒是不意外吴有平下地收割。在东北的时候大家都干过这些农活,偶尔干一点还挺爽的。心中怀念,李成钢问道:“现在收割和咱们那时候可不一样了。”
吴有平忍不住点头。以前钢铁产量低,金属农具都十分金贵。每次收割,都是早上领农具,中间如果镰刀钝了,还得到专门的管理员那里换镰刀。现在钢铁产量上去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麦客们每一个人平均携带了10把高碳钢的镰刀,全都磨好,在田边放了一排。只要觉得手里的镰刀不够快,立刻回去换一把。
磨刀已经用上了电动砂轮机,就在地头嚓嚓的打磨,转眼就打磨出几乎吹毛立刃的锋利刀口。吴有平的手就是不小心被划了个大口子。
回想着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吴有平叹道:“没想到麦客们竟然解决了关于农具管理的一个小环节,还是劳动人民有智慧。”
“怎么讲?”李成钢十分有兴趣。
在麦客们收麦的时候,镰刀经常丢失,惹出了非常多的事情。现在麦客们已经不再自己专门雇人保管镰刀。收割前,麦客给了村里多少把镰刀,村里就给麦客们相应的钱。由村里人组织保管。收割完之后,村里还给麦客多少镰刀,麦客就退给村里多少钱。
听了吴有平的介绍,李成钢赞道:“这个办法好。”
吴有平点点头。麦客们大多数外地人,他们当然怕被欺负,所以对一些事情的反应特别激烈。为了那点农具搭上一条命,肯定不值。但是从心理上也能理解麦客们的反应。
当所有的风险都用经济解决,麦客们是来挣钱的,不是来怄气的。只要经济没有受损失,他们很容易就选择避免冲突。
李成钢觉得吴有平这话好像在暗示什么,却没办法立刻想明白吴有平的具体想法。但这句话本身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一个普通的处级干部都应该能理解这个道理。不过处级干部能否真的能活学活用就不好确定,毕竟每一个人看到的利益都不同。在某些时候,中央政府看到的利益与普通民众看到的利益大相径庭。
本不想深究,但是李成钢没忍住,问道:“总理,能不能说的更明白些?”
吴有平有些感叹,“我们要在基础建设上投入更多,才能给民众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
这下李成钢完全明白了。现在政府正在为麦客的生产服务,提供了很多组织上的帮助。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才能实现。当下信息传递的成本还是太高,让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即便如此,国家提出的解决办法,以及最近几年大修公路,以及内燃机车的普及,也让麦客们能够乘坐客车出行,而不是如以往那样靠两条路走路。仅仅是这样程度的变化,就是巨量资金投入的结果。
至于增产所需要的水利、化肥等投入更是巨大。正是这样巨大的投入,才能提供给麦客们收割的粮食。
就在李成钢心中感慨之时,就听吴有平问道:“闲话说到这里,咱们开始工作。”
李成钢赶紧整理心情,说道:“民政部已经给了我们要进口的粮食数量。商务部已经根据民政部的数字,制定了从英、法、美三国进口的粮食计划,请总理过目。”
吴有平没立刻打开文件。即便是中国粮食增产到现在的程度,中国人民也只是饿不死,距离吃饱还有相当的距离。为了解决国内的粮食缺口问题,中国已经从苏联进口粮食。
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吴有平认为苏联自然会优先考虑国民的粮食供应。而且苏联的产粮区在东欧,如果想廉价运输的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走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通过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在敖德萨装上粮食回到国内。
这样的一条最佳运输线就需要中国有强大的运力,现阶段中国的造船工业刚开始发力,虽然进步神速,但是积累还是不足。
除了苏联之外,世界上粮食便宜的是英国和美国。美国就不用说了,大平原适合大规模种植,所以美国的粮食产量巨大。而且现在美国农产品价格极低,美国农民甚至没有收割的欲望。据说美国国内内需不足,还出现了奶农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倒奶事件。根据中国情报收集体系得到的消息,这是各个农场主为了抢夺市场,倾倒了竞争对手家的牛奶……
不管怎么说,从美国进口粮食的价格非常低。加上航运成本,也比苏联的便宜。唯一问题只是要防止美国粮食内的各种有害生物。
另一个对中国非常划算的进口商是英国。英国本土的粮食价格并不便宜,英国人拿到的粮食是从印度征收来的。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一样,在殖民地不干人事。英国根本不在乎印度人民的死活,每年就是不断征粮,拿到国际市场上廉价销售。所以英国手里的粮食价格低,距离中国很近,很划算。
至于法国,中国反倒是从法国本土购买粮食和肉类制品。原因很简单,不是法国在殖民地就会干人事,所以剥削不够沉重。而是法国政府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高收入,所以用法国本土的市场价格从法国农民手里购买粮食,卖给中国。这样就提高了法国本土农民的收入。
现在法国政府再也不是走马灯一样的更换,不管是法国政府还是法国人民,都很珍惜现在的稳定政治局面,再也不想面对之前几十年的那种疯狂更换。所以法国政府就花了大钱给法国人民提高收入。哪怕明知道法国粮食运到中国,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但是法国政府还是坚定的干了。
中国也不算吃亏。法国政府作为回报,在法国本土以及殖民地都放开了不少中国商品的准入。
当然这不等于说法国在殖民地就干人事。法国和英国一样,在殖民地还是不干人事。一方面法国高价向中国出口粮食,同时法国从殖民地剥削来的粮食大量运到法国本土,向城市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食物供应。
英国剥夺印度的粮食,每年得饿死至少30万印度人,灾年的话饿死百万印度人也不稀奇。法国的殖民地每年因为法国的政策被饿死几万总是有的。加上每年法国屠杀的殖民地人民,每年也得弄死15万靠上的殖民地人民。
所以吴有平对这个计划很是抵触,如果可以的话,吴有平并不想研究这些计划。不过作为总理,吴有平最终还是打开了计划书,读了起来。.
(https://www.piaotian55.com/book/2290688/109713002.html)
1秒记住飘天文学网:www.piaotian55.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ap.piaotian55.com